第113章 桓温自怜_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
一杯八宝茶 > 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 > 第113章 桓温自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3章 桓温自怜

  第113章桓温自怜

  冀州渤海郡西南部,广川县滠头(今河北枣强县东北)。

  当初石虎将世居陇右的姚弋仲部迁来关东,就是安置于此,也是如今姚氏驻军之所。

  姚弋仲回顾自己的一生,在后赵时,可谓是极尽荣宠,甚至在平定高力之乱后,被特许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。

  仔细想来,自己也是风光过的。

  石虎想要当皇帝时,唯有姚弋仲敢于当面指责他:

  你是大赵的辅臣,为何要谋朝篡位!

  石虎虽然残暴,但也总能包容姚弋仲。

  然而姚弋仲始终想不明白,自己拼搏一生,为何会落到这边田地。

  他的麾下也算兵强马壮,如今坐拥步骑六万余人,却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
  桓熙虎踞关陇,苻健控扼河东,冉闵占据冀州,慕容鲜卑坐拥幽、平,段部鲜卑夺取青州。

  北方稍微好一点的地盘,都已经被人占据。

  西南有桓温跨拥荆益,而南面的殷浩、谢尚等人也在摩拳擦掌,伺机北伐。

  一如张遇占据许、洛却深感不安,此时姚弋仲虽有六万步骑,却在石赵灭亡以后,陷入了迷茫。

  四面都是敌人,他很担心,自己死后,部族能否继续生存下去。

  姚弋仲注视着爱子姚襄,叹息道:

  “襄儿,石氏待我恩遇极厚,我本想尽心报效他们,然而,石氏一门却已俱灭。

  “为父年老多病,或将不久于人世,有些话不与你说清楚,只怕来不及了。”

  人有旦夕祸福,姚弋仲不知道自己何时就会撒手人寰,所以他急于交代后事。

  姚襄流泪道:

  “父亲莫要这般说,你只是偶感小恙,只需静养数日,必能康复。”

  此前姚襄奉命救援襄国,联合前燕兵马大败冉闵,然而大捷班师之后,却被姚弋仲责怪他没有能够生擒冉闵,杖责一百军棍。

  但姚襄并不因此怨恨父亲,他早就习惯了父亲对自己的高标准,严要求。

  姚弋仲摇头道:

  “襄儿,伱无需安慰我,为父的身体,我自了解,现在开始,你听我说。”

  姚襄含泪点头。

  姚弋仲语重心长地叮嘱道:

  “如今中原无主,却并非我们羌人的栖身之所,襄儿万万不可留念此地。

  “我死以后,你若不能另辟一处基业,自当速速归降于晋室,以部族存续为重,切记要固守臣节,不可为不义之事。”

  姚襄涕泣而拜,发誓不敢忘怀。

  与此同时,司马兴男人还没到长安,桓熙的捷报就已经送抵了江南。

  铁弗匈奴臣服的消息,让会稽王司马昱又喜又忧。

  他所患者,自然是铁弗匈奴名义上臣服晋室,实则成了桓氏的附庸。

  桓熙在狼山大破苻雄三万精兵,收得八千匈奴将士,威望大增。

  据说他还设置单于台,那些匈奴人都已经在称呼他为大单于了。

  尚书台内,曾经桓温的幕僚,如今投效在司马昱麾下,担任司马一职的王坦之进言道:

  “大王!此风不可助涨,桓熙的行径不容姑息,还请大王奏请太后,下诏斥责。”

  司马昱无奈道:

  “王司马,莫非你也认为朝廷还能约束桓熙?”

  王坦之正色道:

  “纵使不能约束,也得让天下人看到朝廷对此的态度!”

  司马昱稍作思考,也觉得王坦之所言有理,长叹一声道:

  “就依王司马所言。”

  但斥责桓熙的奏疏被送到褚太后面前的时候,褚太后很是为难。

  她知道,司马昱一心在对抗桓氏,想要保住司马氏的江山,但褚太后实在不想得罪桓氏。

  面对司马昱的执意请求,褚太后只得用意,但当司马昱离开后,褚太后立即所要来纸笔,在信中与桓熙详细解释自己的苦衷,想来,桓熙应该也是能够体谅的。

  江陵城外,一处幽静的尼庵中,桓温搂抱着一个俏尼姑,与郗超说起桓熙设置单于台一事:

  “熙儿如今越发放肆,这么大的事情也不与我商量。”

  郗超心道:自从大长公主离开后,主公每天来这尼庵里寻欢作乐,也不知道究竟是谁越发放肆。

  但心里的话,当然不能往嘴上说,郗超笑道:

  “下官正要为此事恭贺主公,自刘渊设立单于台以来,可不都是皇子担任大单于么,如今匈奴人尊世子为大单于,主公又是何等身份?”

  如今苻健叛晋,自称大虞天王、大单于的消息尚未传至江南。

  桓温闻言大笑,皇子担任大单于,那么他的父亲可不就是皇帝。

  对于野心勃勃的桓温来说,郗超这番话,可谓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。

  不知想到了什么,桓温又感慨道:

  “话又说回来,熙儿这几年的势头着实劲猛。

  “老夫当初让他前往汉中,只是希望他能为我看顾梁州八郡。

  “不曾想,他竟能够吞并关陇,西却凉人,北收匈奴。

  “与他相比,老夫这几年,可谓是碌碌无为。”

  桓温这番话未尝不是在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。

  他是在永和元年担任荆州刺史,永和二年出兵伐蜀,永和三年收取益州、宁州以及被成汉控制的梁州四郡。

  可如今已经是永和七年了,差不多四五年的时间里,仅仅只是出兵收取了南阳、顺阳二郡。

  相较于桓熙这几年四处攻城略地,桓温不说一事无成,但在对外扩张上,也确实没有太大的成就。

  郗超安慰道:

  “若无主公牵制朝廷,世子安能无拘无束。

  “主公大可坐视殷浩自取其辱,待其失败,借此逼迫朝廷,主公将如蛟龙入海,再也不受羁绊。”

  桓温闻言叹道:

  “景兴之言,我又何尝不懂,但是机会稍纵即逝,只怕会被殷浩、谢尚等人白白浪费。”

  郗超默然,他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,但朝廷现在对江陵的防备,更甚于北方的胡人,以司马昱、殷浩等人为首的一群人,如今控制了扬、江、豫、徐等州,实力不容小觑。

  桓温真的不顾朝廷的命令,挥师北伐,扬、江二州军队趁机溯流而上,又该如何是好。

  毕竟你不遵号令,朝廷也有出兵的理由。

  到那时,只怕你刚收了中原,荆州老家就已经被朝廷给偷了。

  一如东吴撕毁湘水之盟,趁关羽北伐之际,袭取江陵。

  桓温有时候是真的羡慕桓熙能够没有拘束,自行其是。

  毕竟桓熙不与朝廷的势力接邻,南面的荆州、益州全是桓温所控制的区域,不会被人束缚手脚。

  桓温总不可能趁着桓熙在外征战的时候,出兵北上,袭取关陇。

  眼看气氛压抑下来,郗超重新抖擞起了精神,笑道:

  “天下二分,桓氏已得其半,主公又何必担心没有机会。”

  桓温亦重新振作,二人谈论天下之事,丝毫不避着有尼姑在旁侍奉。

  出于安全考虑,这间尼姑庵早已不接别的男客,闲杂人等,也是不允许进出的,这一点,桓温、桓熙不愧是父子,都很惜命。

  自从来了第一次,桓温食髓知味,常常与麾下将佐前来寻欢作乐。

  桓温原以为自己已经享尽人间极乐,隐隐有沉沦其中,难以自拔之势。

  直到听说桓熙纳了张遇的继母韩嫣,自称张遇的父亲。

  桓温再看怀中俊俏的尼姑,仔细想想,瞬间就觉得不香了。

  此后,桓温只是隔三差五地偶尔来一趟,找一位女尼一同精进佛法修为,但不再日日光顾。

  永和七年(公元351年)八月十三,临近中秋佳节。

  赵俱在银川搭设起了单于台的班子,其中有汉族官员,也有部分西套平原上的匈奴贵族,双方一同维持单于台的运转,管辖西套平原上的匈奴部落。

  桓熙的部将石越也领着两千骑兵,带着那些养足了膘的战马回到了京兆郡。

  留守梁州的朱序奉命北上,前往天水,可此前镇守秦州的桓伊,则被桓熙调往了汉中。

  桓熙收服铁弗匈奴声威大振,虽然朱序新到秦州,对当地事务不太熟悉,但前凉张重华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挑起事端。

  毕竟张重华在争夺秦州失败之后,终日沉迷于酒色,年纪轻轻,身体每况愈下,已经不剩多少豪情壮志了。

  在此期间,桓熙没少在暗地里派人给镇守金城郡的谢艾送信,但都被对方原封不动的给退了回来。

  这样的举动,也让桓熙对他更为欣赏,只是求而不得,实在让人发愁。

  与此同时,司马兴男经历一番长途跋涉,也终于赶在中秋节前夕,来到了长安。

  司马兴男站在未央宫前,目睹宫殿雄伟,不由啧啧称奇:

  “老身常听说你在长安以宫城为府邸,还以为前汉宫室早已破败,未曾想,气派更胜台城。”

  桓熙在旁笑道:

  “石虎不恤民力,反倒便宜了孩儿,我听说邺城宫室更加富丽堂皇,有朝一日,待我夺取冀州,必请母亲往邺宫居住。”

  司马兴男笑道:

  “好!好!好!我儿好志气!”

  说着,她看向一旁的桓济,瞧他这副被酒色掏空身子的模样,司马兴男很是无奈。

  母子久别重逢,也不好在桓熙面前训斥他,只得将来找机会,再与桓济好好说说,让他节制。

 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之前,向大家求月票、推荐票,麻烦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bbbc.cc。一杯八宝茶手机版:https://m.ybbbc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